短时间内也想不出什么好策略,刘显仁干脆直来直去,逼对方自乱阵脚,顺便再挖一个小坑看看杨友仁会不会自己掉进去。
等一众大佬们都表过态后,出班朝阿棣拱手见礼道:“陛下,言官虽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却不代表他们可以靠着妄自臆想的罪名,不负责任地攻讦朝廷重臣。此次出海练兵,臣作为靖国公的助手,不说时刻相伴,也是大多数时间跟随左右的,并未发现有杨佥宪所言之事。
大明水军组建未久,甚至从没在朝中露面过。不论海面或陆地营寨均严防死守,盖有之操演更是绝无外人知晓。臣不明白,杨佥宪弹劾靖国公克扣水军粮饷,即便是便风闻言事,那这风闻又从何而来呢?须知风闻言事并非信口雌黄,诽谤当朝国公也是有罪的。”
刘显仁突然来了这么一招,的确打乱了名教的节奏。在他们的计划中,是要等勋贵们发言后再扯上一阵皮的,可现在扯皮的条件没有了不说,连皇帝都没兴趣继续看他们表演了。
“嗯……”,阿棣坐在龙椅上扫视殿内群臣一圈,对刘显仁赞许地点点头,最后目光停留在杨友仁身上:“朕也想知道知道,杨爱卿从何得知靖国公克扣粮饷一事的?”
这话听着味道就有点不对,而实际上却要比听起来更加不对味。饶是名教众人心里早有计较,也照样不由得有些犯愁。
如果皇帝对这件事不置可否,怎么也得多加一句“言官风闻奏事,但也不可偏听偏信”之类的片汤话。
可现在,皇帝不但没有行使最终裁判者的“搅混水”权利,言语中反而带着几分疑问的味道。这是明显偏向妖道啊,今天的计划难不成又要泡汤吗?
只是木已成船,如今的情况下,想撤都撤不下去了。前脚弹劾一位国公,后脚就被人三言两语吓回去,真当皇帝陛下没脾气的吗?
杨友仁也不是吃素的,索性下个狠手。既然你跑出来替妖道说话,那就别怪本官把你从受害一方,打为妖道的帮凶了。
心头一横,换上嘲讽的语气道:“若说平时还算风闻奏事,本官此次弹劾却有铁证在手。有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纵使你水军上下全都成了哑巴,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依本官计算之结果,仅仅是伙食上的克扣,一年下来便不少于二十万两,再加上其他军饷、修缮、炮子、火药等等,可多达上百万之巨。刘将军身为靖国公助手,想必也只是知情不报吧,你又从其中得了多少好处,才如此替奸人出头?”
给出一个足以震动朝堂的数字后,杨友仁又转身面向阿棣,郑而重之地行了个大礼:“陛下,臣身为言官,当然知晓风闻奏事也得有据可依的道理。如今圣天子当朝,正是大明迈向兴荣之机,臣能做的唯有勠力践行,不敢稍有懈怠,更容不得半点差池。
臣之所以敢在这朝堂之上,直面弹劾靖国公,绝非道听途说,亦非刘将军所说的妄自猜测、揣摩圣意,而是有亲历者为证的。行人刘真前往琉球宣旨册封,路遇刘将军船队,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了水军的诸多秘事。
言及此事,臣还要弹劾千帆卫指挥使刘显仁。刘行人出海遭遇风浪,为保陛下旨意平安抵达琉球,多番苦求水军庇护,却屡屡被刘将军拒绝。最终不得已抬出陛下的名头,刘将军方才不情不愿同意。
刘行人本以为水军规矩如此,登船后数次被刁难,也只是委曲求全。事后联系在水军船上的一番见识想来,哪里是见死不救这么简单,分明就是担心刘行人一旦登船,便可能会发现水军中隐藏的贪腐之弊啊。”
不得不说,杨友仁确实要比他的那些前任们高明不少。反击刘显仁并确指詹闶贪腐的同事,还借着歪曲刘显仁原话的便,给他扣了顶“污蔑同僚揣摩圣意”的帽子。
这帽子扣得相当巧妙,哪怕阿棣并不觉得刘显仁有这个意思,也无法怪罪到杨友仁头上。就像他说的,自己并没有揣摩圣意,只是刘显仁污蔑他。
如果你要说他冤枉刘显仁,还有点站不住脚。因为人家说了,只是认为刘显仁污蔑自己,更大成分上属于自辩。你急赤白脸的,难道做贼心虚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等一众大佬们都表过态后,出班朝阿棣拱手见礼道:“陛下,言官虽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却不代表他们可以靠着妄自臆想的罪名,不负责任地攻讦朝廷重臣。此次出海练兵,臣作为靖国公的助手,不说时刻相伴,也是大多数时间跟随左右的,并未发现有杨佥宪所言之事。
大明水军组建未久,甚至从没在朝中露面过。不论海面或陆地营寨均严防死守,盖有之操演更是绝无外人知晓。臣不明白,杨佥宪弹劾靖国公克扣水军粮饷,即便是便风闻言事,那这风闻又从何而来呢?须知风闻言事并非信口雌黄,诽谤当朝国公也是有罪的。”
刘显仁突然来了这么一招,的确打乱了名教的节奏。在他们的计划中,是要等勋贵们发言后再扯上一阵皮的,可现在扯皮的条件没有了不说,连皇帝都没兴趣继续看他们表演了。
“嗯……”,阿棣坐在龙椅上扫视殿内群臣一圈,对刘显仁赞许地点点头,最后目光停留在杨友仁身上:“朕也想知道知道,杨爱卿从何得知靖国公克扣粮饷一事的?”
这话听着味道就有点不对,而实际上却要比听起来更加不对味。饶是名教众人心里早有计较,也照样不由得有些犯愁。
如果皇帝对这件事不置可否,怎么也得多加一句“言官风闻奏事,但也不可偏听偏信”之类的片汤话。
可现在,皇帝不但没有行使最终裁判者的“搅混水”权利,言语中反而带着几分疑问的味道。这是明显偏向妖道啊,今天的计划难不成又要泡汤吗?
只是木已成船,如今的情况下,想撤都撤不下去了。前脚弹劾一位国公,后脚就被人三言两语吓回去,真当皇帝陛下没脾气的吗?
杨友仁也不是吃素的,索性下个狠手。既然你跑出来替妖道说话,那就别怪本官把你从受害一方,打为妖道的帮凶了。
心头一横,换上嘲讽的语气道:“若说平时还算风闻奏事,本官此次弹劾却有铁证在手。有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纵使你水军上下全都成了哑巴,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依本官计算之结果,仅仅是伙食上的克扣,一年下来便不少于二十万两,再加上其他军饷、修缮、炮子、火药等等,可多达上百万之巨。刘将军身为靖国公助手,想必也只是知情不报吧,你又从其中得了多少好处,才如此替奸人出头?”
给出一个足以震动朝堂的数字后,杨友仁又转身面向阿棣,郑而重之地行了个大礼:“陛下,臣身为言官,当然知晓风闻奏事也得有据可依的道理。如今圣天子当朝,正是大明迈向兴荣之机,臣能做的唯有勠力践行,不敢稍有懈怠,更容不得半点差池。
臣之所以敢在这朝堂之上,直面弹劾靖国公,绝非道听途说,亦非刘将军所说的妄自猜测、揣摩圣意,而是有亲历者为证的。行人刘真前往琉球宣旨册封,路遇刘将军船队,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了水军的诸多秘事。
言及此事,臣还要弹劾千帆卫指挥使刘显仁。刘行人出海遭遇风浪,为保陛下旨意平安抵达琉球,多番苦求水军庇护,却屡屡被刘将军拒绝。最终不得已抬出陛下的名头,刘将军方才不情不愿同意。
刘行人本以为水军规矩如此,登船后数次被刁难,也只是委曲求全。事后联系在水军船上的一番见识想来,哪里是见死不救这么简单,分明就是担心刘行人一旦登船,便可能会发现水军中隐藏的贪腐之弊啊。”
不得不说,杨友仁确实要比他的那些前任们高明不少。反击刘显仁并确指詹闶贪腐的同事,还借着歪曲刘显仁原话的便,给他扣了顶“污蔑同僚揣摩圣意”的帽子。
这帽子扣得相当巧妙,哪怕阿棣并不觉得刘显仁有这个意思,也无法怪罪到杨友仁头上。就像他说的,自己并没有揣摩圣意,只是刘显仁污蔑他。
如果你要说他冤枉刘显仁,还有点站不住脚。因为人家说了,只是认为刘显仁污蔑自己,更大成分上属于自辩。你急赤白脸的,难道做贼心虚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