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三件琐事和见死不救(二合一)-第2/4页

加入书签
  发泄情绪什么的,今天就不必了,他的负面情绪积累的还没那么快。再说前几天刚发泄过,陈氏玉瑶还带着伤呢,工具也是需要保养的。真要把她玩成花老虎,看着也没心情发泄啊。

  处理好陈氏玉瑶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詹闶自己的问题。医院开张营业,就得给病人进行诊断。他自己一点相关经验都没有,对诊脉基本不会,无法对内科病症进行相对准确的诊断,所以就需要助手这个职位了。

  医院开张后,詹闶还要顺带着教一拨学生,十五个来自阿棣资助的皇家医学基金会,十五个是行道教自己培养的。可这些都是学生,哪怕都是有一定医学基础的,也不适合给詹闶做助手。

  于是詹闶就把这件事拜托给了郭资,目标是北平行省的年轻大夫或者郎中,且不受名教影响,愿意学习行道教医术的。

  这件事办起来并不容易,哪怕郭资贵为布政使,动用了自己最大的能量,几个月下来也才找到四个符合詹闶要求的。

  没办法,就是这么难。从张仲景的“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到范仲淹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中国的文学界已经完成了和医学界绑定。

  中医也从敢提出给曹操开瓢,沦落到基本的熬汤药和扎针。只能眼睁睁看着靠放血和裹麻等粗浅手段混日子的西方医学,从经验学都不高明的阶段,一步步完成超越,开创出“现代医学”流派。

  闲话不提,詹闶并不需要好医生,只是想找两个精通把脉的大夫、郎中。也因为他开宗立派,旗帜鲜明地反对名教,而应者寥寥。

  七月廿九上午,詹闶见到了郭资好来的四个人选,其中三个是有正经传承的医学生,一个是小有名气的游方郎中。

  交流一阵之后,詹闶排除了一个神色倨傲鼻孔朝天的,和一个骨瘦如柴气息紧张的。牛逼哄哄的肯定不能要,病恹恹的为啥不把自己先治好。

  剩下两个都是简单交谈后基本确定相对淳朴本分的,至少眼下看不出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一个叫何鼎,洪武二十三年生人,父亲是香河县的坐堂大夫,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因为不是长子,不能继承家业,所以想要出来闯荡一番。

  一个叫陈济,洪武二十二年生人,祖上是山西移民,从他父亲开始学医。本人跟着父亲学习,常年在大兴、宛平两县走街串巷免费给人看病,这一点是詹闶看中他的主要原因。

  先留下来试用一段时间,如果品性和技术都没什么问题的话,就可以考虑把他们收入门墙了。

  最后一件其实是公事,关于北平营建总督衙门的衙署。正常来说,这种钦差行辕,都应该是当地官府负责置办的。

  但是北平情况有些特殊,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就代表着很多地方都要被拆除。具体的规划是怎么个情况,目前只有詹闶自己最清楚。

  于是,这件事最终还得找詹闶来解决。总不能堂堂一个负责城池营建的总督衙门,结果却自己把自己给拆掉,那可就是天下最大的笑话了。

  作为总督衙门的一号长官,詹闶自然不会推辞。在南居贤坊划了四座连在一起的三进院,作为总督衙门的办公场所,这个是绝对不会拆的。

  总督衙门的一干人等,高高兴兴地开始在衙署操办起来。却不知道他们之中一旦有人动了歪心思,这个詹闶亲自划定的办公地点,就是带毒的鱼饵。

  八月初二上午,位于思诚坊道观东边不远处。一座占地约四亩,拥有上下两层共十六间病房,可同时收容七十名左右住院患者的医院,正式开业了。

  医院门前还是詹闶最喜欢的炮仗、锣鼓、舞狮老三样,锣鼓喧天披红布彩中,道贺的宾朋们次第而来。

  詹闶和郭资左右同时用力把彩绸扯下,露出阿棣御笔亲题的黑底金字牌匾,上书“行康医院”四个大字。

  两边还有楹联,是由另一位行部尚书雒佥,和负责镇守北平的武安侯郑亨,两位封疆大吏揭开。

  只是这彩绸揭开之后,大家的表情就很精彩了。郭资等熟悉的,无奈之中带着几分了然;雒佥等不远不近的,一副“果然是靖国公手笔”的眼神;关系不好的,詹闶疯了才会请他们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