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重重,却又怎么都想不明白,干脆就不再费脑子了,等着看这妖道怎么说吧。之前孔家的事被他侥幸钻了空子,这本折子可不能再让他浑水摸鱼了。
在一众大臣们的期待中,阿棣终于看完了詹闶的奏折。只是觉得这本奏折所涉甚多,还有一些或明或暗的东西,担心在朝堂上当众宣读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奏折扣下:“爱卿的提议朕觉得甚好,只是这奏折中尚有许多需认真琢磨的东西,朕就先留下了,爱卿稍后再送通政使司一份吧。现在趁着六部掌事臣工都在,爱卿也可将大致内容解说一番,咱们君臣共同讨论。”
听阿棣这么说,詹闶就知道这浓眉大眼的家伙有些心虚了,害怕被人看出奏折中的隐晦之处。就像小孩子偷了糖,总觉得大人可能知道糖盒里的总数,并且能一眼看出多少。
其实大可不必,他敢把奏章这么在朝堂上当众拿出来,遣词用句自然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
迁都这么大的事,在阿棣刚刚登基一年的时候就捅出来,绝对是在刺激名教分子,会出大问题的。
不过既然他想藏着掖着,那就配合他好了。朝阿棣拱手应是后,按照自己的记忆开始讲解:“陛下看过奏折,一定会疑惑,贫道为什么要提议建设地处边陲的北平,而不是在直隶、浙江等地选择。”
这个话是给阿棣遮掩,同时也带出了殿中最大的疑惑。不只是名教众人,那些游离于名教边缘,或者干脆就是无门无派的大臣们,都竖起了耳朵等着听詹闶解释。
詹闶自然不会管别人怎么想,更不会在乎身后都是什么人在听,挺着身板侃侃而谈道:“陛下,现在的北平虽是边镇,上控草原大漠,右接辽东朝鲜,唯有西南两边通向大明本土深处,十足的边陲之地,并没有多少开发和经营的价值。
但这个情况只局限于眼下,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平将变成连接南北东西的一等要害之地。届时不论悬于海外的东瀛,还是与大明接壤的朝鲜,又或者北方、西北方的草原大漠,都将以北平为中心,完全连接起来。
众所周知,北疆各地苦鞑靼袭扰已久,纵有先帝时的多次出塞北伐,仍然未能得竟全功,彻底铲除这个草原大患。以大明如今的国力,只要能够稳定发展十年左右,贫道可以肯定,横扫草原大漠,推平东察合台,让乌斯藏彻底臣服,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当大明横扫草原和西域各邦国、势力,就需要北平作为四方商货的运输中转之地,将我大明的物产向外输出,也把其他地方的货物转运至大名各地。北平将成为大明最重要的咽喉要地,所需要的各类用工也将数以百万计,还要接待远来的海外邦国商人,非建设一座极大的城池不能容纳。”
趁着詹闶讲到一个停顿环节,挂衔的户部尚书夏元吉问道:“下官有一事不明,还请靖国公解惑。如果有朝一日大明舆图真如国公所说,扩大到如此程度,不应该是西安府更适合作为中转之地吗,为何非要选在距离南方更加遥远的北平?”
为什么不放在西安,当然不能放在西安了,那是秦王的封地,老子要考虑的是阿棣啊。再说凭什么要放在西安,就算秦王愿意挪地方,也不能把大明国都挪过去吧。
不过对夏元吉这个人,詹闶并不讨厌,反而还因为夏元吉的态度,对他有些看重。说话的时候语气也就略有不同,听起来多少能感觉到些舒缓。
当然这也是捎带手的小小一计,能让名教内部对这个在未来可以独掌大明户部二十余年的人物产生怀疑乃至排斥,就最好不过了。
略微转身,看了夏元吉一眼,又转回身体道:“夏尚书有所不知,西域和草原地区看似宽广,实则道路难行,风土不靖。而且东边的海外可不止有东瀛,从草原向北更是延绵数千里,直至终年积雪的苦寒之地。这其中的很多商货都需要走海路运输,北平则有符合冬季进行海上运输的不冻港口,不会耽误海上万里之外远来的商货。”
就这么个简单的解释,算是给夏元吉面子。如果换了别人,詹闶绝对会告诉他“北平是陛下的龙兴之地”,在阿棣眼皮子底下给他上眼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在一众大臣们的期待中,阿棣终于看完了詹闶的奏折。只是觉得这本奏折所涉甚多,还有一些或明或暗的东西,担心在朝堂上当众宣读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奏折扣下:“爱卿的提议朕觉得甚好,只是这奏折中尚有许多需认真琢磨的东西,朕就先留下了,爱卿稍后再送通政使司一份吧。现在趁着六部掌事臣工都在,爱卿也可将大致内容解说一番,咱们君臣共同讨论。”
听阿棣这么说,詹闶就知道这浓眉大眼的家伙有些心虚了,害怕被人看出奏折中的隐晦之处。就像小孩子偷了糖,总觉得大人可能知道糖盒里的总数,并且能一眼看出多少。
其实大可不必,他敢把奏章这么在朝堂上当众拿出来,遣词用句自然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
迁都这么大的事,在阿棣刚刚登基一年的时候就捅出来,绝对是在刺激名教分子,会出大问题的。
不过既然他想藏着掖着,那就配合他好了。朝阿棣拱手应是后,按照自己的记忆开始讲解:“陛下看过奏折,一定会疑惑,贫道为什么要提议建设地处边陲的北平,而不是在直隶、浙江等地选择。”
这个话是给阿棣遮掩,同时也带出了殿中最大的疑惑。不只是名教众人,那些游离于名教边缘,或者干脆就是无门无派的大臣们,都竖起了耳朵等着听詹闶解释。
詹闶自然不会管别人怎么想,更不会在乎身后都是什么人在听,挺着身板侃侃而谈道:“陛下,现在的北平虽是边镇,上控草原大漠,右接辽东朝鲜,唯有西南两边通向大明本土深处,十足的边陲之地,并没有多少开发和经营的价值。
但这个情况只局限于眼下,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平将变成连接南北东西的一等要害之地。届时不论悬于海外的东瀛,还是与大明接壤的朝鲜,又或者北方、西北方的草原大漠,都将以北平为中心,完全连接起来。
众所周知,北疆各地苦鞑靼袭扰已久,纵有先帝时的多次出塞北伐,仍然未能得竟全功,彻底铲除这个草原大患。以大明如今的国力,只要能够稳定发展十年左右,贫道可以肯定,横扫草原大漠,推平东察合台,让乌斯藏彻底臣服,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当大明横扫草原和西域各邦国、势力,就需要北平作为四方商货的运输中转之地,将我大明的物产向外输出,也把其他地方的货物转运至大名各地。北平将成为大明最重要的咽喉要地,所需要的各类用工也将数以百万计,还要接待远来的海外邦国商人,非建设一座极大的城池不能容纳。”
趁着詹闶讲到一个停顿环节,挂衔的户部尚书夏元吉问道:“下官有一事不明,还请靖国公解惑。如果有朝一日大明舆图真如国公所说,扩大到如此程度,不应该是西安府更适合作为中转之地吗,为何非要选在距离南方更加遥远的北平?”
为什么不放在西安,当然不能放在西安了,那是秦王的封地,老子要考虑的是阿棣啊。再说凭什么要放在西安,就算秦王愿意挪地方,也不能把大明国都挪过去吧。
不过对夏元吉这个人,詹闶并不讨厌,反而还因为夏元吉的态度,对他有些看重。说话的时候语气也就略有不同,听起来多少能感觉到些舒缓。
当然这也是捎带手的小小一计,能让名教内部对这个在未来可以独掌大明户部二十余年的人物产生怀疑乃至排斥,就最好不过了。
略微转身,看了夏元吉一眼,又转回身体道:“夏尚书有所不知,西域和草原地区看似宽广,实则道路难行,风土不靖。而且东边的海外可不止有东瀛,从草原向北更是延绵数千里,直至终年积雪的苦寒之地。这其中的很多商货都需要走海路运输,北平则有符合冬季进行海上运输的不冻港口,不会耽误海上万里之外远来的商货。”
就这么个简单的解释,算是给夏元吉面子。如果换了别人,詹闶绝对会告诉他“北平是陛下的龙兴之地”,在阿棣眼皮子底下给他上眼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