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又是这套-第2/3页

加入书签
  瓷器的话,现在肯定是顾不及了。景德镇还在江西,一来一回要花不少时间,而且选址、建设等等的更是耗时长久,只能等下次来的时候再说。目前先把竹木材料、茶叶食品先过一遍,再把紫砂的事情初步定下来,基本也就不负此行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时代的西湖糟乱不堪。湖面因为旱情、葑滩等等因素,以及老朱“新开垦荒地不纳税”的一声令下,大半部分都变成了桑田荷荡。

  而一场靖难下来,又有大把官员被举报和揭发,很多原属于豪富权贵的围田,自然就成了可以处理的罚没产业,跟未来的法拍物业差不多意思。

  哪怕詹闶不愿意占国家的便宜,提出了疏浚西湖再现唐宋旧景的建议,并资助宝钞二十万贯,作为这项工程的部分费用。

  前前后后算下来,也至少是省去了不少的麻烦,还拿到了例如西湖西、南两岸的土地和茶山尽由取舍之类的好些优厚条件。

  忙忙碌碌中十几天过去,詹家在杭州钱塘门附近的宅子,迎来了近期内最重要的大事,最新一位詹家姨娘要进门了。

  虽然没有的大妇主持,也没有什么满堂宾客,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张灯结彩还是必须的。

  如果说中山王府是洪武朝第一家族,那靖国公府就是永乐朝第一家族,詹闶还是行道教的掌教。哪怕是纳妾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办得小气了。

  谢用亲自把谢雅清送到杭州,顺便也向詹闶汇报了近期的业务开展情况。原属于谢家的产业大概会在明年初由诸暨县发卖,只要能把这些拿下来,织坊随时都可以开工。

  另外他也提出,先把原来在谢家织坊做工的人都留住,并给出经过培训并完成考核的人可以直接上工的承诺,避免熟练人手流失。

  一整天下来,把关于江南业务开展的事项聊了个通透。詹闶对谢用的想法和计划都表示满意和支持,这人是个做事的材料,而且就眼下来说也值得信任,看来江南业务会有一个高速发展期了。

  九月初三,詹家正式迎纳新姨娘进门。不得不说也有鼻子尖的,杭州府和钱塘县的主、佐官员都亲自登门道喜,连布政使和按察使等官员,都派人送来了贺仪。

  杭州知府和钱塘县令来到,詹闶认为还能说得过去,可布政使和按察使算什么意思,一没打过交道,二没有人情往来,有点不合理啊。

  关键是他前段时间去诸暨路过杭州,也停留了两天,怎么就不见他们露面呢。现在纳个妾而已,搞得好像多隆重一样,绝对有问题。

  贺礼收下,然后安排一份更高价的礼物还回去,不占他们这点针鼻儿大小的便宜。另外,等回去金陵还得跟阿棣那儿给他们上眼药,这些家伙得提防起来才行。

  而他心里念叨着的阿棣,也在琢磨着该如何跟詹闶交流,才不会让自己没面子,才会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徐王妃升级成为徐皇后,要操心的事情也更多了,其中当然也包括如何帮助自己的丈夫处理某些事情。

  这事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后宫,还延伸到了臣子们的后院。而诸多臣子中首当其冲的,莫过于詹闶这个年近三十还没有正妻的靖难第一功臣。

  杭州的消息传来,詹闶又纳了一房姬妾。徐王妃暗自盘算詹家的财产将来够不够分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到詹家后院的权利问题。

  当晚伺候阿棣就寝的时候,闲谈之余就把这件事引了出来:“陛下,靖国公已年近三十,家中依然没有一个可以决事的内助,妾身觉得实为不妥,应当……”

  好一顿说之后,阿棣大致也明白她的中心思想了。直白点说就是惦记詹家主母的人选,希望能够给詹闶安排一个,而且最好是能够拉近詹家和皇家关系的。

  给她一个“你又来这套”的眼神,阿棣也是颇为无奈:“且不说行道教的讲究与凡俗不同,嵬之自己喜欢的又有不同。即便他没什么特别喜好和讲究,叫一个国公和皇家联姻,也不合乎规矩啊,嵬之那样的人,又怎么会做皇家的女婿?就算他愿意,叫他做咱们的女婿肯定不合适,可父皇的女儿就剩下宝庆还未出阁,也才刚刚七岁,根本没有人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