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一上五本(二合一)-第2/3页

加入书签
  于是乎,徐侯爷的要求就迟迟没有被答应。直到几天后这事传进了宫中,阿棣亲自过问了,詹闶才答应让人从北平送一柄宝刀过来。

  为了这个事,徐老四也被他家大姐叫进宫里狠狠批评了一顿。但也没什么卵用,这货前脚出了宫,后脚就跑到詹家继续讨债。詹闶都开始怀疑,自己以前是不是认识了一个假的徐老四。

  伴随着这些沙雕而欢乐的事件,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七月初一,要正式迈出永乐朝大改革的第一步了。

  凌晨两点多,詹闶就不得不从温柔乡里爬出来,在郑娥和李姵的伺候下洗漱了穿好了衣服,简单垫巴两口,带着长随上马直奔皇城。

  来到午门外,有资格大半夜起床的已经到了不少。一些还算攀得着交情的,和有上进心的大臣,也纷纷过来和詹闶打招呼。

  对于这些人,詹闶是不排斥也不拉近。阿棣这才刚当了皇帝没几天,人际关系且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辨之后才能有个眉目,乱交朋友可能会出事的。

  再说行道教的总坛要在北平,詹闶自己将来也会以北平为根据地,短期之内和这些南面的官员没多少打交道的必要。

  应付着打过招呼,徐老四也来了,两人一起去了勋贵们所在的朝房,里边张玉等人也已经到了,大家就闲聊起来。

  话说这朝房,也算是明朝皇帝给臣子们为数不多的小福利之一。上朝的时间在五更,大臣们很多都是三更出头就到,总得有个熬时间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早期,到了后来名教掌控了朝政,虽然还是原来的时间上朝,可优待方面就要增加不少了。

  皇帝近臣们待漏的朝房叫做“直房”,就在进了端门的右手位置,有资格进入的主要是大学士、翰林这类,再有就是他们的死对头锦衣卫。

  太子身边的人也有优待,詹士府、左右春坊这些门派的官员待漏的地方叫“板房”,在端门内的左手位置。

  至于其他的武将之类,还是乖乖在外面的朝房等着吧。端门内的高级房间是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交流过哪些,他们都是不知道也不敢问。

  不过现在嘛,詹闶来了,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凭什么名教出身的就要比别人高一等,凭什么拼死拼活为国家卖命的就要被小看。

  众人闲聊着,时间过起来就很快。不知不觉中,午门上就响起了钟鼓司敲钟的声音,这是提醒大家宫门即将打开,可以进去准备上朝了。

  午门一共有五个门洞,最中间是紫禁城的正门,直通这里边的御道,那不是大臣们走的地方,正门左右的两个门洞,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出入的,大臣们也不能走。

  所有正式上朝的,都得走两侧宫墙上开通的掖门。而且要严格按照将军第一拨,近侍官员第二拨,勋贵第三拨,六部九卿第四拨,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最后一拨的顺序。

  这是老朱在位的时候,因为文武官员上朝时争先恐后杂乱无章,看起来就像打了败仗的溃兵,于是从洪武二十四年开始立下的规矩。迷你朱上位后,改为文臣优先进入,武将放在后面,阿棣登基后又给改回来了。

  进入皇宫,在金水桥外按照各自品级排好队列,等待着鸣鞭之后,才能股一次过桥。到了奉天门外的丹墀御道两侧,文左武右相向站立等候。

  这段时间里很是麻烦和讨厌,吹毛求疵的御史们却十分喜欢。反有咳嗽、吐痰、拥挤、仪态不整的官员,都会被他们小本本上记下来,然后上报了进行处理。

  詹闶上过几次朝之后,就对这些制度极为反感了。真不知道这些古代的皇帝,或者说制定这些规则的人脑子怎么长的,你哪怕点个名让他纠正过来也好,暗戳戳地记小账算哪门子事。

  还有这些御史,一个个都特么打了兴奋剂似的,两只眼睛冒着贼光,就怕大臣们犯错少了不够他们记的。

  詹闶甚至怀疑,如果某人和御史们不对付,会不会只是一个不合规矩的小小动作,就被大书特书夸张成各种不敬皇帝之类的恶劣行为。

  大家就这么一直等着,等到阿棣在后宫起了床,洗漱了穿好衣服,马桶上蹲个爽,可能还得吃个点心,在姗姗来到御门,钟鼓司开始奏乐,这才算快要结束无聊的等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