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下饵-第3/4页

加入书签
  徽宗瞥他一眼,笑了,“蒋枢密久在安老手下从事,莫不知吾大宋立朝弊政?”

  这……

  蒋之奇语滞下来,这事益弊相兼,还得看皇帝是什么意思,不过……毕竟是立朝沿袭下来的国策,难道皇帝想动这一块了?他眼神慢慢地移向徽宗的脸,这年刚及冠的新官家可真是越来越琢磨不透了……

  “官家,皇城司送来的谍报。”

  旁边转呈文书的陈迪打断了他,蒋之奇见着徽宗面色如常的接过文书,还是当着他的面看了。等茶香洗了半晌的清风后,徽宗将文书丢他手边,脸上是笑。

  “蒋枢密可是在受邀之列?”

  嗯?

  蒋之奇疑惑得拾起来看,眉心,立马皱起了井字,“这……”沉吟了会儿,“这苏东坡虽与吕、韩等人有所交往,但算不得中坚,若是其有意复元祐之政。也该是密谋党襟才是,可……如今这一回京就广洒邀贴,确不像他旧日之风。”

  或许这个岔子让徽宗也有些费解。所以屈着指节轻扣桌面。

  苏轼……

  可真是很久没见了。

  ……

  ……

  东头旧宋门外的玉堂巷子里,晁家府院如往常般接受日光的洗浴,好在已不那般炽热,使得里头的杂役们可以边扫着尘屑边与人说话,模样悠闲,这晁府难得热闹,所以他们的话自然多些。尤其是对里头那位大人物的议论。

  那可是苏东坡啊。

  这种对于大名士的敬畏让他们更是好奇,所以在清扫阶前落叶时,就会装着用袖管擦拭窗格。借此瞟几眼堂上高坐的那老叟。

  那老叟真的已经很老了,褶皱的脸就像是严冬里的针树皮,不过,即便如此。那含笑的模样还是能透出几分昔日的容光。就如同他腰挂的青玉坠儿,愈老、愈显得厚重。

  而底下,是两排缁撮大袖的鸿儒列开,以自家老爷为首,都是京师文人圈子里的大名望者,陈师道、李格非这几个苏门子弟是不用多说,心奇的是,就连范纯仁、黄履这些深居简出的大学士也赫然在座。

  苏轼。这个流落海南儋州的大文豪几乎已经淡出整个大宋文坛,现今士林论起风流人物来。也早不将其纳入范畴,可即便如此,在听闻他的回归时,还是难以抑制住内心的起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真词人,真性情,前柳后苏,当可谓一时瑜亮。

  而这回苏轼高调的发帖举会,也是这些老名简直士过来探底的原因,虽说皇帝诏书天下了,但这种赦免多是帝王即位性质的大赦,从他们的角度推敲,是完全看不到任何苏轼被重新启用的迹象。

  “多年未见老学士,不想老学士精神依旧矍铄,也算是得以慰藉之事,不过……”一转折,“老学士久在儋州,对当今朝政形势或许不甚明晰,这当下的朝廷,与先皇帝时又有不同,老学士即使心为社稷,但恐怕也难获上心啊。”

  又有人唏嘘,“道乡先生所言极是,如今韩相新谪,时局动荡,我等元祐之臣愈渐式微,老学士此时返京……”他摇摇头,“是多有隐患啊。”

  他们这般劝说,无非是怕苏轼再惹上政事,而苏轼,虽说着人老无力,但又有几人相信,最后他们也都是行人事的规劝一番,至于其后如何,他们是掌控不了的。

  “那我等可就先行告辞了,改日必当登门论道。”

  “告辞。”

  这些士林里的老儒一一告退,最后就剩下陈师道、李格非几个苏门子弟在内厅说话,奴仆尽数屏退,就留了尊饕餮檀炉在花隔断下冒烟,檀烟圈圈的直上,绕上头顶的硬樘木挂落,将内室里的氛围沉淀了下来。

  李格非先道,“苏师虽有心于反正,但如今形势已变,那些元祐之臣未必敢冒如此风险。”

  晁补之就更直白了,“现在这朝廷,乌烟瘴气,士风不整,见韩老失势就立即改旗易帜,如此自周私利之人又岂会倡举大义。”

  他们围坐在圆桌前,各抒胸中愤懑,倒是苏轼那苍颜上一直是平和,他翻着桌上那张报纸在看,很是新鲜的神色。

  “人间正道素是沧桑,我等为人臣、为民官,该是更懂得趋利避害之道。”、“荆公之法也罢,温公之政也了,均是齐民富国之术,本无优劣之分,盖是歹**政以凭,如今为师所为,不图政术,只为党清,所以尔等也莫要过分计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