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调研(二)

加入书签


    张文燕、马学祥、王永梁三人找到王大义时,这个高大魁梧的汉子正在一个冬暖式大棚里指导农户种菜。

    “你这草木灰泡的时间太短,一定要泡够一个对时,还有,水加的太多,不能超过100斤。”王大义对一个正在用喷雾器给蔬菜喷药的妇女说道。

    “请问,你是王大义同志吧?”张文燕开口问道。

    “对,我是王大义。请问你是?”王大义听有人叫他名字,忙回身答道。

    “这是新来的张市长,这是市政府马秘书长。”王永梁在一旁介绍道。

    “哎呀,你看这,这,……”王大义一听说这么大的领导,顿时手足无措。

    张文燕向他伸出手来:“王大义同志,你好。”

    “市长你好,我这手太脏,这……。”王大义面对着张文燕白嫩的小手,握也不是,不握也不是,脸红得像块红布。

    “大义同志,你的手不脏!要是我们的干部连沾满了泥的手都不敢握,说什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呢?”

    不得不说张文燕很会说话,让王大义感到心里很熨帖,他在衣服上擦了擦双手,握住张文燕的手激动地说道:“谢谢市长,您真平易近人。”

    然后又和马学祥握了手。

    “市长,秘书长,这里太脏,要不去大队部坐坐吧?”王大义说道。

    “先不忙。大义同志,你刚才说的话我听不懂,这喷雾器里喷的是草木灰,不是农药?”张文燕问道。

    “对,是草木灰。10公斤草木灰兑50公斤水,浸泡24个小时,取滤液喷施,可有效防治病虫害。如在草木灰液中加入适量敌百虫,会加强药剂触杀熏蒸作用,提高对蚜虫的杀伤效果。草木灰直接撒施或沟施,既能防种蝇又能增产。”说起这些技术来,王大义立即恢复了自信,侃侃而谈。

    “这些都是你们研究的?”

    “是,我们大队干部没事就在自家地里试验,见到成效以后再推广。”

    张文燕听了频频点头,心里对这个朴实的汉子充满了敬意。

    “走,大义同志,不去大队部,就去你家,给我们好好唠唠这些大棚的事。你不介意管我们一顿饭吧?”张文燕说道。

    “市长,看您说的?您和马秘书长这样尊贵的客人,我请都请不到哩。就是怕家里条件太差,招待不好啊。”王大义说道。

    “不用特别招待。你不用把我们当领导,就当我们是去你家走亲戚的,今天中午就用你们种的菜招待我们就行。马秘书长,咱就来一顿素菜宴?”

    “当然好了。”马学祥笑首答道。

    “那好。市长,秘书长,请。”王大义在前面带路,出了大棚,往自已家里走去。

    来到王大义家,王大义让媳妇准备中午饭,他则和张文燕、马学祥、王永梁说起了自己建大棚种蔬菜的事。

    王大义,1941年生,1965年入党,1978年担任三义村大队书记,任书记14年。

    1989年冬,王乐义顶着冷嘲热讽,带领全村17名党员研究成功冬暖式大棚技术,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深冬生产出顶花戴刺的黄瓜时,他们没有一个竞争对手。黄瓜20元一公斤仍然“有价无市“。大棚黄瓜种植成功的第二年,王大义带领大家又进行了17个蔬菜品种的种植试验。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把这些技术敝帚自珍,而是无私地向全村村民传授推广,带动了全村及周围村冬暖式大棚的发展。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大棚了。

    “大义同志,不知道你们遇到什么困难没有?”张文燕问道。

    “市长,困难是有。第一就是信息不畅,难以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有的菜种的时候可能是二块钱一斤,但到了卖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二毛一斤,这个损失太大了。第二就是没有形成产业化,在运输、销售方面还是一盘散沙;第三就是集约化程度还有待加强,规模还是太小,如果大棚能达到十万个以上,别说水北,就是京城,我们也可以供应,如果达到二十万个,我们就可以进军国外的市场。”

    王大义显然对这些问题已经有过深入的思考,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