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那样的日子敢想吗

加入书签


  羊毛线?据董梅了解,毛织物在古代游牧民族盛行,至于为什么中原地区没有沿用以及发展起来,她也不是很清楚。

  可能跟生活习性等有关吧。

  如今这个大馅饼就这样砸在她头上,真是开心。

  张裕说完,从袖袋掏出一小卷毛线出来。颜色呈灰,里有少许黄杂色,有点粗,相当于前世棒针毛衣的粗细了。可见织出来的的定是粗狂的类似毛毡那样的毯子。且手感没有那么细腻,贴身穿不舒适。

  张裕见董梅看得仔细,又是闻又是捻,又是拉又是扯。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搬开了,还是周平有眼见。

  “张师傅,这个您花了多少银钱?”董梅道。

  “八百钱一斤进的,我那有二百多斤啊,唉!只要李娘子有法子,我原价……不,五成价都行。”张裕急切道。

  原来如此,一匹棉布价格五百钱不等,粗麻布就更便宜。这毛线还是个半成品,若是再加工成布料,价格还得翻上几番。这个时代已经有大量的棉花种植,既经济又实惠,谁会去冒这个险呢。

  对于张裕来说,货积压了这么久,只想处理了省心。

  不过董梅也不想只做一锤子买卖,“张师傅,本钱还是要收回的。若是我有法子把这堆线变成稀罕物件,利润咱五五分,如何?”

  毛线变成了毛衣等毛织物,那价格可不是小小的梧桐镇能消费得起的。如今对于外面的世界,她可是一无所知,只能是借助于鑫泰货栈以及他身后的势力了。

  “这……这太好了。”张裕拿起酒杯,又干了一酒盅。

  “李娘子,您真是我的贵人!在下感激不尽。”接着他又举起了酒盅,一口干了。

  “张师傅,改日您叫周平带个三五斤过来,我做点样品,您也考虑考虑,咱们再签订合同不迟。”董梅道。

  张裕怔怔看了会董梅,这会子完全没有醉酒的样子,“还是李娘子思虑周全。”

  毕竟他得回去详禀了才能决断。

  一顿饭吃到日头归西了。马车附近,围了不少人,七嘴八舌的。村里人都好奇,那马车宽大,坐里面得多舒服,这定是什么富贵人家啊。

  见董梅过来,赶紧围了过来。

  李勇见状,隐约知道要发生什么,正要出面制止,却被董梅拦住,“叔,我也没露过面,今个让他们说,咱也一次解释清楚,免得日后不服。”

  董梅说完,转向张裕,“张师傅,让您看笑话了,要不您先行?”

  “哪里哪里,我不急,您先处理。”张裕笑道,他也想看看热闹呢。

  慢慢地,人多起来,见李勇不发话,声音越发大起来。他们早就想找董梅说说,可是李勇有言在先,谁都不能去她家扰了她静养,否则就别怪他翻脸。

  这个道她家儿子力气大,凭啥竹编工坊不收啊,都是乡里乡亲的,都不帮衬点。

  再有,同样是做一天工,凭啥工钱不一样,一个手指头还有长短呢,到哪做工都是按人头算的,在自家门前做工还这么算细(计较的意思)。

  这不合情理。

  那边几个妇人越聊越来劲。

  可不?她家儿媳手巧,针线活好,那长庚家的也不收。

  她当大家不知道呢,绣活也是梅娘的生意,接着又到董梅跟前告状。说秀云定是得了人家的好处

  她没钱送礼,才不收她儿媳做活。

  更有甚者,那些活做不好的、做得慢的,心术不正的跟着起哄,“还真是,我外甥女针线活也好,她说不要就不要。”

  “梅娘,你得给我们做主啊。”

  “我可听说了,如今去她家都得端着大笸箩去才行,那田秀云不知得了多少好处,以前见她柔声细语的,还真是看不出来。”人群后面的人道,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可不就是芸娘婆婆刘氏么。

  董梅听说了,她家的小刘氏也想去秀云那拿针线活,做工不咋样人还懒。别人一日做一对抱枕,她两日做一只,强言道自个花的时间长,凭啥工钱少。竟然撺掇几个贪心的妇人在长庚家闹起来。

  瞧瞧这些无知妇人,张裕直摇头,人心不足啊。

  正在后头跟周平说话的青莲,立马跑过去扶着董梅,生怕有什么意外,这些人好似针对她娘亲来的。周平也疾步上前,眼前这些可都是他的长辈啊,他还不够格,只能干着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