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邮票的出现-第2/4页

加入书签
        李自成的话让朱舜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当着自己的面夸自己,朱舜的脸皮还没那么厚,而一旁的众人则忍着笑。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环境慢慢恢复,还给这里的百姓找到了新的生计……”

        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耗费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要很多,不仅朝廷投入了许多钱,天启皇帝这些年抄家积累的财富也投入了许多。

        考虑到现在的天灾不断,朱舜也不敢头脑一热把一切投入进去,而是一步步来的,沿途种树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打井找水,这两样是最基础的,这样不仅解决了百姓们的吃水问题,还能够沿着水源地植树造林,让环境变得好起来。

        第三步也很关键,这几年因为天旱,蝗灾时有发生,为了应对这些,工部农业司,这几年大力推行鸡鸭养殖技术,特别是在去年朱舜得到了大量的粮食之后,家禽的饲养也爆发了一个小**,就为应对将来可能或者说必定发生的蝗灾。

        第四步就是分批次恢复,他是这样打算的,一步到位不可能,但是提前规划好之后,就有许多利用空间。

        比如说比种树更快的种草,特别是现在粮食不缺,以及没有合适的牲畜饲料,那么种草不仅能够解决牲畜的饲料问题,还能给大明百姓提供足够的肉食。

        其实任何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大量的肉食补充,人们对于粮食的消耗就会降下来,这样算来,也就变相的节省了大量的粮食,再说朱舜对于粮食有长远的计划,大明以后缺粮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不适合种树的地方就先种草,草地可以养牛羊,林间可以饲养家禽,不仅能让老百姓增加收入还能保护环境,一举两得,这第四步就是为了老百姓的生计考虑的。

        在这个驿站,朱舜见到了成群的家禽,牛不算多,但是靠近草原的缘故,还是有那么十几头,更多的是羊,但是以绵羊居多,山羊都是圈养的,毕竟这玩意可是会吃草根的,对于环境的危害太大了。

        看到了这里的朱舜很是满意,特别是在这里住了几天,朱舜他们专门去看了植树造林的队伍,主力军都是老人,青壮不多,但是那些重活都给了青壮,老人们的活相对轻松一些。

        其实这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朱舜开始把陕西的人口回迁的时候,回来的老人居多,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陕西迁出去的人在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之后,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回来了,特别是那些去了北直隶等地的人,更是不愿回家,他们已经被哪里逐渐繁华的景象所吸引,再加上在那里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就比往常辛辛苦苦一年种地的收入要多得多,那个年轻人还想回来?

        不要说什么乡土情结,这个时候谈这个真的没有意义,华夏人的乡土情结是很重,但是那也得看什么时期,在这个人人吃不饱的时代,死守土地就要饿死,谁还会在意家乡那贫瘠的土地?

        陕西的将来除却那几个主要的城市,其他地方也许会重归洪荒,但是这正是朱舜愿意看到的,几百年后的事情还历历在目,人口稠密,环境恶劣,为了恢复环境,华夏民族牺牲了多少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