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刘夏

加入书签


    从刘升水那里回夭山,孟时便什么也不想做。

    

        本来答应给萧觉和林峰整个激光雨,也没兴致弄了。

    

        时令从大暑往后,一路到了农历七月初六。

    

        孟时六月底跟老妈去外婆那里待了几天,又跑回夭山窝着了。

    

        也许是童年在这边度过,又或许是从四九城回来就直接到了这里。

    

        孟时感觉自己在夭山这个小村子待着,比外婆家住的知鹭岛这样的海边旅游地,还有阳江那样的小县城,都要舒服很多。

    

        他白天拿着个相机,和刘夏他们几个小孩在村里到处跑。

    

        晚上就和良载阿公,一起在院子里的丝瓜架边上纳凉。

    

        小日子过的慢慢悠悠……视频都不做了。

    

        苦夏日长。

    

        晚上七点多,隐约还有点光亮,影影绰绰的把院子照了一个朦胧。

    

        孟时从老宅里拉了一根插线板到院子里,又把电视搬出来,放在石磨盘子上面。

    

        石磨的架子早没了,把两片青色的磨石洗了洗,叠在一起,电视放在上面虽然有些低,但也凑活。

    

        电视是老式的显像管电视,有一个长长的大尾巴,上面没有安装机顶盒。

    

        孟时熟练的把一口“锅”架到丝瓜架上面,然后让天线对着北边。

    

        这“锅”是陈竹峰好些年前买的。

    

        那时候村里取消有线闭路电视,改装机顶盒。

    

        一户人家初装费要几百,不仅每个房间都需要单独买一个机顶盒,而且每年要两百左右的信号费。

    

        于是有人卖起了“卫星电视接收器”,一个几十块钱,号称能用一辈子。

    

        那时,陈竹峰便给老宅整了一个。

    

        这东西因为形状大小和炒菜锅差不多,村里就俗称为“电视锅”。

    

        不过,“锅”真不好用,信号不稳定,能看的台也不多。

    

        特别是南方雨水多,每年都有台风,就更艹蛋了,所以流行没一段时间就没人用了。

    

        现在架在丝瓜架上的这个“锅”,是孟时从老宅的杂物间里找到的。

    

        天线方向对了,勉强能接收到国家电视台和本省的几个频道。

    

        频道不多,但也够用了。

    

        良载阿公躺在摇椅上,人老了骨架缩了,显得很单薄。

    

        孟时搬个竹制的小交椅,手里拿个蒲扇,在他边上待着。

    

        俩人中间摆了一张小板凳,上面放着一盘子花生,还有几块切成圆圈的“松瓜”。

    

        花生和瓜是大伯家地里刚收的,都没做什么处理,花生洗干净了外壳的泥,瓜也只是洗了一下,连皮都没有去。

    

        国家电视台第十一频道,今晚放的是秦腔传统戏“铡美案”,白江波先生唱的包拯,大前天刚放过,又重播了。

    

        不过,良载阿公和孟时老少俩都挺爱看。

    

        戏这个东西,特别是名角的经典戏,看进去了,翻来覆去的嚼也不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