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君子如向矣(四)-第2/3页

加入书签
  阳卦序为一而阴卦序为二;故阳之十进,一加其卦序一便是二,阴之十进,无加其卦序二亦是二。

  程知远所列的是一个基本的公式,但是因为计算方法是用的《连山》,所以不仅仅要解数字,还要从数字之中寻找卦,在卦象中反向推导数字,同时还要“验证”。

  “这个....不对。”

  程知远摇了摇头:“计算方法错了,看来这位是比较喜欢文科,而不太喜欢数字的应用。”

  那个士子好不容易挤过来,却听到这般无情的话,顿时有些丧气。

  但同时边上又有许多人把他挤开,并且同时呵斥道:“快快快,下去,别耽误我等与太学主验题!”

  这帮人把那失意的士子挤开,随后各自上前,倒是显得有些恭敬的递上了自己的卷宗。

  程知远看了看这几份,眼神微动,虽然有几个还算可以,但都没有让他感觉到特别优秀。

  因为答案并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还有解读的卦象,而由于这次是基础教学,所以有很多人在解读时错漏百出。

  连山这东西,和数学一样,解读时候不能有半点马虎,有很多额外的隐语是不会告诉他们的,就像是龙素解答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最正的山天大蓄卦,以她的智慧都需要用上假设以及反转。

  虽然那是因为她不知道真正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但她的思路是没错的,这种东西,如果不能发散思维去解读,最后只能落得一个身死道消……呸,是只能落得一个失败在胡同里的结果。

  程知远把这些卷宗打回去,他不打算仔细解答,因为这也是学宫的规矩之一,任何人教学都是有所保留的,当然老师的“有所保留”,其实正是为了让下面的学生去“悟道”。

  如果告诉他们这道题怎么解,这个道理是什么含义,那么很多愚钝的人就会对这种道理不断尊奉,甚至盲目的追逐,到最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最好的例子就是后世的儒家,自从八脉传人尽灭之后,后来的人便不算是儒家了,只能说是“读书人”。

  读书人不等于儒家。

  只知道照搬书本的道理,不知道后面究竟带着哪些意义和道理,这种愚钝的学习,适合大规模培养人才,而不适合学宫这种精英教育。

  这就连孔子都不赞成这种学习方法。

  当然时代有时代的变化,每个时代的国情也不一样,有的时候阻挠改革和横插一手的,往往是宗族世家,豪门……

  当然,春秋战国的求学风气,相比后世很多时代来说,那是要好太多了,这一点上,是和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衰落,诸侯并起有关系的。

  不过这时候礼法虽然崩坏,却还没有到“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地步。

  在人流中,好看的素手握住青色的小刀,又有两指夹着一根粗糙的古笔,龙素在竹简上写下自己的答案,但是看着前面纷繁的人群,却有些踌躇,没有立刻过去。

  她想了想,为了防止那个家伙再和她诡辩,一定要确保这个答案没有问题才行。

  于是她开始自己验算起来。

  由于龙素看过许多种易,包括《殷》和《大夏》这两个未完成品,所以在进行周易的转换时,比起其他人来要更为得心应手一些。

  忽然感觉到一束目光盯着自己,她抬起头来,对着那讲台上的某人翻了下白眼。

  这是失礼的举动。

  但她心中却在想,君子不和小人见识,如子夏圣人所说,大的礼数与道德铭记于心,小问题上有些松弛是没问题的。

  龙素在以这个道理来给自己找理由。

  但其实她活的挺累的。

  程知远的目光垂下去,侧过去,看到了甘棠和涂山王。

  这两人似乎已经解了出来,至少是已经大差不离,但是捏在手里就是不放出去。

  他们似乎很想看看学宫这些人的反应,所以放慢了下笔的速度,因为能看到稷下学宫之人接二连三,乃至于成片吃瘪,这种场景是十分少见的。

  就像是一个满分学霸班级,忽然有一天不断有人不及格,那这场景一定是极为有意思。

  “我解出来了。”

  一位看起来老成持重的监考出声,并且走到讲台下,交出了自己的卷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