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

加入书签


    …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乡试)、省试(会试)以及最终的殿试。

    如果让蔡仍自己去考,蔡仍指定连最初等的解试都考不过去,哪怕他因为要翻译一些重要的史料而精研过古文。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蔡仍根本就没经历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

    幸好!

    原来的蔡仍帮蔡仍将所有的考试都考完了,给蔡仍留下了一个现成的成绩。

    甲科第四名。

    在电视上,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

    这里进士甲科和进士乙科其实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不小。

    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唐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于是,终唐一代,“甲科”便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宋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到了北宋后期,则明确了,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到现在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即同进士出身)。

    而到了南宋,更是出了五档(即,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而“二甲”事实上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

    总而言之,就是,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甲科都要比乙科高一筹。

    甲科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无疑就是榜魁,榜眼就是第二第三名,后来演变为专指第二名,探花在唐朝和宋朝前期时指同榜进士里最年轻的那个,后期就变成专指第三名了。

    而蔡仍这个甲科第四名,实际上就是这次科考的第四名。

    与状元、榜眼、探花相比,蔡仍的这个第四自然是差了点,但跟同期数以万计的考生相比,第四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是极度重文轻武的。

    因此,有一个甲科第四名身份的蔡仍,那绝对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所以,听蔡绦报喜说自己高中了甲科第四名,蔡仍立即一脸惊喜的确认道:“四兄此言可当真?”

    蔡绦笑道:“三兄可是本科的主考官,我的消息还能有误?”

    听蔡绦这么一说,蔡仍的心完全放进肚子里了,他心道:“甲科第四,事情的进展,好像比我想象的还顺利啊。”

    这时,蔡绦又道:“对了,三兄还让我跟你说,他有意保举你担任殿中侍御史或是去一县担任知县,不知你意下如何?”

    进士及第之后就要授官。

    而这授官,实际上是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的。

    北宋前期,科举的前三名,通常会授通判一职,相当于后世的副地级官员。

    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官位越来越少等种种原因,降低了授官级别,科举的前三名,也只能从知县开始。

    蔡仍的第四名,虽然看着跟前三只差了一名,但实际上却是差了一个档次,如果按照这个时期的授官规矩走,那蔡仍也就能去一县当个主簿,是绝不可能直接从知县干起来的。

    这就是蔡仍投靠蔡家的福利,他能走那些没有背景的人所不能走的捷径。

    不过——

    听了蔡绦的询问,蔡仍脸上并没有喜悦之色,相反还眉头紧锁,就像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般。

    蔡绦见此,问道:“六弟可是对三兄的这个安排不满意?”

    蔡仍微微摇了摇头,似是在说“我没有不满意”,又好似在说“我是不满意”。

    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蔡绦是真将蔡仍当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见蔡仍似乎是不想干殿中侍御史或是知县,他直言不讳的说道:“六弟,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跟我说,我与三兄是同胞兄弟,你不方便说的,我可以替你去说,你不用担心。”

    蔡翛和蔡绦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因此,蔡绦敢打这个包票。

    同时,这也说明了,蔡绦是真是拿蔡仍当至交好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