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77章 到底是谁

加入书签


    小四模仿梦如烟的语气:“文轩哥哥,你就别问如烟姐姐了,她现在卖给先生了。”

    见博文轩灰溜溜的走了,几人也是笑的前仰后合。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到场,贺明也忙了起来,一般人都不认识贺明,很多人虽然认识,但也只是远处点点头就好,真要找贺明也会去天府小区找,不会在这个场合多交流。

    但贺明赌车时的百多个老板也都是一方人物,这个贺明不得不应付应付。

    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识相的,总有那么几个倒是觉得贺明太难得一见,拉住贺明就唠开了。

    贺明早就知道会有这个局面,其实和他们还真没什么可聊的,不过贺明也不是尬聊的人。

    你不走那就把你聊晕就是了,贺明也开始引经据典,把一群大老板侃的只有听的份。

    从经济大环境,到经商之道,从古到今,从礼仪谈到孝道,即有理有据,又颠覆人的传统认识。

    为什么华夏是文明古国,因为这里的一事一物都透露着古朴,内敛,有人说BJ茅坑里的石头都比M国历史悠久。

    这句话我是赞同的。

    M国人只能创造出一个个电影角色,而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文明的传承。

    比如曾经有人质疑,说狮子并非华夏产物,为何华夏人会在门前摆放狮子雕刻。

    其实不然,在华夏,狮子本名是师子,源于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格里芬。

    格里芬是最早的草原帝国巨大的基泰王朝的崇拜物,而“狮”字,是在北宋时期引入华夏的,是当时西域诸国进贡而来的。

    最初的石狮子是镇守陵墓的,受华夏龙的思想所影响,多呈S形起伏,前足距地、胸脯挺起、后臀高翘。

    当时因为中亚文化的影响,狮子是有翅膀的。

    因为华夏的狮子有龙的结合,自然带了翅膀就是画蛇添足,其中更实际的原因是费工费料,包括尾巴,后来也是这么处理的。

    唐朝时有“里坊制”每个坊都有墙相隔,夜间又有宵禁制度,便关闭坊门,用以防盗,而牌楼式的坊门,立柱两边用巨石固定,为了装饰,石上便刻有各种图案,其中便有狮。

    唐末时期,经济繁荣,坊墙被废,富贵人家为了自高身份,便参照坊门样式,在自家门前摆放石狮子。

    石狮子真正风靡是在明朝。

    龙、凤、麟、龟本是位列四灵,在门口刻龟比较常见,但自古就有“缩头龟”这句讽刺人的话。

    而明朝永乐皇帝篡权后,颁布了“乌龟法令”将忠于前朝的臣子称为乌龟,其后代称为龟子,永操贱业,成为一种身份。

    自此,龟的外形不再为人们所喜爱,守门狮子也成了达官贵人的一种身份标志。

    直到今天还有‘缩头乌龟’、‘千年王八万年龟’、‘鸡胸龟背’等贬低人的词汇。

    身边围的人也越来越多,反驳的声音也有,但贺明又来个舌战群儒,别说围观的人了,就是梦如烟几女都听的一愣一愣的。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太盲从,最喜欢鸡汤文,从小时候的“学而时习之”,“学如逆水行舟”,到现在的各种鸡汤。

    喝一口身心愉快,明天没动力了,接着喝,有一句话叫“知易行难”千万名言警句,哪怕你能做到一条,也比读一万条要好。

    寿宴即将开始,贺明还在猛侃,把一群人侃的昏头转向。

    吉时已经到了,贺明领着几女直奔正厅,西门慧也是听的入神,差点忘了吉时,还好贺明没忘。

    自然会有人过来招呼,这边开始了,总不能落掉一部分人。

    首先是老太太晚辈上前一一拜寿,老太太慈眉善目,见谁都是乐,这就是看惯了人间是非,早就淡然了。

    有些老人,孙子和孙女打架,都要上去帮孙子,这就是活的太累,小孩子再怎么打,对于老人来说,也只是过家家,太认真的家长,那不是教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西门家按长幼顺序,一一拜寿后,便轮到了宾客拜寿。

    这也不是谁都能参与的,大部分都是写个礼单,准备个红包,也就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